古代国家无论抉择怎么的模式,都应首先确立某些朝野各派均不容挑衅的准则:在思维文化范畴是“信奉自由” gucci官方網,在轨制建构方面则是“民主政治”。

早在“五四”以前,中国就呈现了“中西文化的碰撞”。20世纪末进入改造时期当前,“文化热”中的“中西”之争再度热烈起来,80年代很多人踊跃推动西化,90年代弘扬传统又成了主旋律,加上国际上亨廷顿式的“文化摩擦”论助兴,堪称热潮迭起。

然而新世纪伊始,人们面对坑亲杀熟的“诚信危机”的一片惊呼却表明,现在的“文化”不论中西,最根本的做人情理已成“稀缺资源”。百年来的“文化矛盾”,得到的是现代公民权力未张而传统责任伦理尽失的成果。“西方的自由民主”与儒家的“传统”道义同归于尽,而在西、儒皆灭的土地上,强权逻辑与犬儒逻辑的互补反而变本加厉了。

出于对极其化的不满,各种争辩中都发生了不偏不倚:在“中西文明”对破中,从来就有中体西用、西体顶用、中西联合之说。在“左右”对立中,各色“第三条途径”也有多少十年历史。而在刚崛起的“NGO反对WTO”潮流中,也不乏既要NGO、也要WTO的呼声。

然而,中庸之道不论实践上如许八面玲珑,履行起来却往往要碰壁。究其起因,人们经常埋怨两极的力气太强而中间派太弱:一些人非要2,另一些人非要10(至于谁是10谁是2权且不管:自由主义者要10分自由,在他们眼里,社会民主主义者就只有2,而后者要10分同等,在他们眼里前者也是只要2的),主张(2+10)÷2=6的呼声便被湮没了。

在这里,人们往往疏忽了另一种可能:假如健康的两极本身都太弱,旁边派能强得起来吗?如果还没有1,那么念叨2与10的中位数有什么意义?在这种情形下,主张2的人与主张10的人岂非不该首先为争夺1而斗争吗?“为争取1而奋斗”当然不能说是2与10之间的第三条道路,只能说是两者“独特的底线”。亦即:它并不是两者相互让步的成果,而是两者自身都需要以之为前提的、即便不对方请求、本人也必需争取的基础目的。

例如对于“文化抵触”,人们当然能够而且应当提倡文化多元,基督教、儒家理念与伊斯兰教应该和平共存。但是,这样做的前提是信奉自由的准则必须克服异端审判。如果异端审判存在,不仅各种文化与信奉的多元共存成为不可能,每个文化本身的发展也会被窒息。因而每个文化、每种宗教都应当反对异端审讯、异端弹压,反对原教旨主义独裁。这就是作为文化多元共存基本的“共同底线”。

又如在“左右之争”中,发达国家的传统话题是“自在放任仍是福利国家?”左派主意扩展国家承当的义务,右派强调要限度国家的权力。这两者构成对峙实在需要一个条件:那就是先有社会契约意思上的“国家”,在这种契约下,国度的权利与责任严厉对应:权力来自公民的授予并对公民负责,国民须要国家承担多大责任,就授予它多大权力。

反之,如果没有这一前提,那就会造成——国家权力极大而责任极小。西方那种“左右之争”乃至“左右之间的”折中态度,在这种前提下又有什么意义?如果咱们的体系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还远不迭美国,又有什么资历怪其个人自由太多?如果我们连瑞典程度的个人自由也远未到达,又有什么资格责备其社会保障过火?如果连美国式的“低调社会保障”和瑞典式的“低调个人自由”也得不到,议论“二者之间的道路”又有什么意义呢?因此,需要有权责对应的民主体制,这就是左右派都必须持守的共同底线。

如今都说寰球化,但全球化不始于本日。自从英舰轰开虎门、马克思号令全球无产者结合,就开端了两种对立的全球化:capitalist和communist的全球化。暗斗停止后这个对立告一段落,但世界既未“大同”,也不可能重建“铁幕”隔断彼此。我们注定生涯在一个有矛盾的、因此是多元的地球村中,仍然面临多种而不是一种全球化。然而世界究竟还是在提高:这些抵触、多元与多种已经越来越多地以上述底线为基础,冲破底线的腐化则受到越来越多的反对。兴许,这就是我们独一必需要“接”的国际之“轨”吧!

摘自《共同的底线》,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。题目跟提要系编者所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943gf13j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